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许蕾——发展特色产业 带动村民增收******
吃过午饭,许蕾照例前往六冲河畔观光步道施工处。河岸边,工人们正拿着锄头平整路面,推着小推车运石头。经过两个多月的施工,观光步道已初具雏形。
许蕾是党的二十大代表、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党委副书记、化屋村党支部书记。两个多月前,在北京参会的许蕾接到消息,村里观光步道动工了。刚从北京回来,许蕾就赶到施工现场,鼓励大家争取在春节前完工,“这样就能在春节假期接待游客了。”许蕾说。
化屋村地处乌江上游,位于乌江源百里画廊风景区内。这些年,依托独特的山水风光,化屋村的乡村旅游发展越来越红火。“但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许蕾说,村里虽有旅游公路,但未实现人车分流,离河边又远,游客难以近距离欣赏沿河风光。
今年4月,许蕾等村干部和村民们合计,决定沿河修建一条观光步道。从争取项目资金到讨论设计方案,半年多的时间里,许蕾没少费心思。
听说观光步道要修到自己家门口,化屋村村民王光元积极加入施工队。这几年,王光元开起了农家乐。“观光步道修好后,会有更多游客过来,农家乐的收入估计能翻番。”王光元说。
王光元承担观光步道部分路段的施工管理工作,每天工资约200元,普通工人每天也有150元至180元的收入。“为保障村民就近就业,观光步道项目资金的30%用于支付村民工资。”许蕾说。
村里房屋改造也是许蕾的操心事。“结合村民意愿,适宜发展餐饮民宿的,对其房屋外立面进行统一改造,展现少数民族村寨的独特风貌。”许蕾说。
去北京参会,许蕾带了两套展示苗绣和蜡染元素的服饰,让更多人了解化屋村的特色苗绣。还没等许蕾回村,订单就从四面八方飞向了化屋村。
“嗒嗒嗒……”苗绣车间里,村民杨飞和其他工人正忙着赶工。“许书记,200多套订单,我们大约完成一半了。”杨飞十几岁时就学习苗绣手艺,前些年一直在外做水泥工,见家乡大力发展苗绣,她在2019年回到化屋村,成为苗绣车间的一名绣娘。“工资和在外打工差不多,还能照顾老人小孩。”杨飞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立足化屋村的资源禀赋,我们大力发展苗绣、黄粑、黄姜、黄牛等产业,村里的合作社取得了不错的效益。”许蕾介绍,今年6月30日,合作社给村民分红60余万元,春节前还将进行分红。2021年,化屋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3万元。(记者 汪志球 陈隽逸)
BOE(京东方)位列2022 IFI专利授权排行榜全球第11位 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光明网讯(记者王一涵)1月10日,全球知名专利服务机构IFI Claims发布的2022年度统计报告显示,BOE(京东方)以2195件专利授权量位列美国专利授权排行榜全球第11位,连续第五年跻身全球TOP20,成为为数不多上榜的中国企业之一。据了解,IFI Claims成立于1955年,是历史悠久的权威专利服务机构,其每年公布的美国授权专利排名榜单在业内具有很高影响力。尽管2022年面临着一定的压力与挑战,BOE(京东方)的专利授权量依旧超过了2021年,这一亮眼表现不仅充分展现了其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与行业技术领导力,也彰显出中国的科技创新实力及全球影响力正在加速崛起,释放出中国式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BOE(京东方)副总裁、技术与知识产权管理中心负责人李新国表示,2023年即将迎来BOE(京东方)创立30周年的重要时刻,自创立以来,BOE(京东方)始终秉持“对技术的尊重和对创新的坚持”理念,无论企业经营情况如何,我们始终坚持高比例的研发投入,2021年研发投入高达124亿元。目前BOE(京东方)已建立完善的专利管理体系,聚焦高价值专利布局,并持续开展基础技术与前沿技术研发,着力构建确保企业未来30年持续领先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以科技创新驱动企业自身并引领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
目前BOE(京东方)已全面建成规模庞大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造了“1+1+3”技术创新平台,包含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创新总部,及北京、成都、合肥3个创新分中心,并通过17条全球领先的半导体显示生产线及4座智能制造工厂所形成的庞大的产品平台,持续推动技术研发成果的转化与落地。BOE(京东方)还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顶尖高校、知名企业、生态链合作伙伴广泛合作,围绕技术、产品、市场及商业模式创新等多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与协同开发,推动科技创新要素高效聚合,积极构建开放融合的产业创新生态。BOE(京东方)即将迈入创立30周年的崭新征程,作为行业引领性科技企业将继续秉持“屏之物联”发展战略,深潜“屏联万物”的蓝海之中。全面加速构建“Powered by BOE”产业创新协作与创新生态,让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为创新发展与价值跃迁的关键引擎。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